素有“新疆80後代表詩人”之稱的烏魯木齊晚報記者鞏亮亮,在採訪本寫的字可以看成是“書法”。
  天山網訊(記者郭峰攝影報道)每一位記者都有一個採訪本,記者工作,每天要接觸許多人,和他們聊天,並且把與他們的談話記錄在採訪本上。記者每次記錄在採訪本上的內容很多,但記者最終採用並“見報”的往往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,其餘的統統都留在採訪本里,成了每一位記者寶貴的財富。
  採訪本是可的朋友
  馮友,烏魯木齊電視臺記者,2007年大學畢業後開始從事記者行業,截止目前大概使用了30餘本採訪本,但因搬家遺失了一部分目前保存有10餘本。
  因為是電視新聞,馮友在採訪前必須和採訪對象進行溝通,提前在採訪本上做好採訪提綱,不然拍攝時會出現畫面缺失等問題。他採訪本里記錄著許多人的故事,有感動的故事、有趣的事、新發生的事,也有老百姓關心的事。
  “對於我來說,採訪本可能是另一個大腦的記憶,或者說採訪本記錄的是每一天生活的滋味。採訪本就是一個誠實可的朋友,它不會因為沒有電而拋棄你,不會因為程序出錯無法響應你,更不會在關鍵時候短路。什麼時候你需要回憶,只需要翻看它,它就會讓你找到心儀的答案。”馮友說。
  採訪本是青春足跡
  王亞墁新疆日報社記者,2004年7月參加工作,至今在記者崗位上奮鬥了十年。
  十年間,王亞芸的每一本採訪本她都認真地保存起來,因為這些都是她的青春足棘也是她在大千世界里走過的憑證和記錄。在手機和錄音筆橫行的年代,王亞芸還是喜歡用筆頭記錄,只有筆頭下的真實,才會讓自己在撰寫稿件時思路清晰。
  “因為在採訪本里記錄的,不僅僅是當時發生的新聞,還有參與其中的心情和當時所想。甚至很多記錄都不能一一地呈現在新聞報道里,感覺有一份記憶珍藏其中。在回看當時書寫的筆棘都可以想見當時是休閑還是匆忙,甚至有些手忙腳亂。”王亞芸說,等歲月老去,坐著搖椅翻看這些記錄的時候,想必會別有一番滋味。
  視採訪本為珍寶
  鞏亮亮,烏魯木齊晚報民生採訪部記者,作為一名記者,職業寫作之外,鞏亮亮在新疆詩歌界頗有些名氣,素有“新疆80後代表詩人”之稱。
  鞏亮亮外出旅游時,都帶上採訪本寫旅途日記,眼觀耳聽,都記到採訪本上。採訪本行不離身,停不離手〈書讀報,精妙句子,有趣事情,也都摘錄在採訪本上,用時翻翻查查,這會對平時採訪和寫作都有幫助。
  “記得有一次和採訪對象聊天結束,他說要看看我採訪的怎麼樣,他說的話是不是都記全了。他拿過我的採訪本,翻了兩頁,然後愣住了,半開玩笑地說,這上面的字他怎麼一個都不認識,還在其中找字考起我來……”鞏亮亮笑著說,雖然採訪本里的字跡潦草,但我視它們為珍寶。
  採訪本見證成長
  宋建華,烏魯木齊晚報要聞採訪部記者,多次參與全國兩會等重大採訪報道。
  宋建華說,從2009年入職當記者到現在6年的時間,用掉了大大小小採訪本100餘個,平均一個月就要用掉一本。“這些採訪本我都分類保存著,沒事的時候翻一下,採訪時的點點滴滴立刻涌上心頭,這些採訪本是我在記者道路上成長的見證,我會永久的保存。”他說。
  “最多的一次採訪在採訪本上記錄了10餘頁的內容,內容是關於鄉村孩子上學難的問題,因為牽扯的人比較多,所以記錄的內容也很多,雖然採訪本里的內容最終沒有全部見報,但也成了我美好的回憶。”宋建華說。
  採訪本一本多用
  李俊,天山網記者,雖然當記者時間不長,但每次採訪都會提前做功課,認真在採訪本上列好採訪提綱,方便與採訪對象溝通。
  因為是女孩,李俊有記錄消費清單的習慣,此時,採訪本就變身為賬本,採訪本的尾頁翻開,滿滿的都是賬目表。
  “採訪本就好比是戰士手中的槍,去採訪沒有帶採訪本就好比戰士上戰場沒有帶槍,自己‘打起仗’來都沒有必勝的把握。”李俊說,在採訪結束後,她都會仔細閱讀採訪本上所記錄的內容,發現有錯別字時,就會改正過來,方便寫稿。
  小採訪本內蘊含大世界,記錄的內容加以整理,便成了記者們積累社會生活的材料,掌握豐富的社會知識和經驗,有助於更好地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,有了這方面的知識和經驗,寫起東西來,也更得心應手。  (原標題:記者與採訪本的故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ajttszotd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